|
两两归鸿2013年上海电机学院60周年校庆上,8000多名校友相聚在美丽的滴水湖畔,喜庆建校60周年华诞。
60余年来,从电机学院走出去的各级各类人才八余万人,电机人的身影遍布祖国、世界各地。他们是母校的骄傲,他们是母校的名片。《两两归鸿——上海电机学院百名校友访谈录》共收录了逾100位校友,分为采访稿和回忆录两部分。达达马微信平台每周一和周五推出“校友特辑”,将这些校友的动人故事和精彩人生与你一同分享。
本期内容原上海电机学院校长夏建国为《百名校友访谈录》作序。
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13年,上海电机学院走过一个甲子的岁月,迎来六十华诞。仍记得重病中的老校长严雪怡先生紧握我的双手,语重心长地说:“电机学院是几代人的心血,你们一定要把她建设好。”回眸学校的甲子历程,回味严老校长的嘱托,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一路的每一步,上海电机学院都走得踏实而辉煌。
上海电机学院经历过风雨与艰辛,也迎来了欢欣与喜悦。学校1953年由华东工业管理局筹办创建,凭借着在技术专业教育独领风骚,1958年迎来了国家领导人刘少奇的亲自视察。1970年,学校被迫解散,在严雪怡等老同志的努下,终于在八年后艰难复校。1985年,学校成为国家教委批准的首批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五年制高职)的三所学校之一,其后的十几年,学校发展进入快车道,先后合并了一批大中专学校,并于2004年9月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上海电机学院。2012年,学校迎来独立培养的第一批专业学位研究生。从闵行到杨浦再到今天的临港新校区,从中专到高职再到本科院校,电机学院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缩影,更是一代代电机人奋斗的结果。
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重要的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积淀,而更核心的要义应是为社会不断输送优秀的人才。60年来上海电机学院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八余万人,各行各业都能看到电机人的身影,校友遍及世界各国、祖国各地。校友是母校的一面镜子,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直接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影响着学校文化精神和传统内涵的传承与发扬。校友是母校的宝贵财富,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关心、支持母校发展,反哺母校,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在校的学弟学妹以示范和启迪。校友是母校的一张名片,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和文化的色彩,展示着电机学院经久不衰的荣耀和辉煌。
《两两归鸿——上海电机学院百名校友访谈录》共收录了逾100位校友,分为采访稿和回忆录两部分。这百位校友当中,有年至耄耋的老人,有毕业不久的八零后;有的在校园中就已崭露头角,有的在工作岗位上寻找到一片蓝天;有在各行各业显山露水的精英,有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采访稿部分是我校近百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学生记者团的努力成果,他们通过收集资料、编写提纲、预约访谈,走访心目中敬仰的校友,并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撰写采访稿。他们讲述校友丰富的人生经历、迥异的人生轨迹、健康的道德人格,分享校友对事业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回忆录部分是由一些校友亲自撰写,记录难忘的母校生活、深厚的同窗情谊以及对给予他们理想
智慧之光的恩师的怀念,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母校的深深感恩与依依惜别之情。
在上海电机学院甲子校庆庆典前夕,《百名校友访谈录》汇编出版,是学生记者团的学生志愿者们用特别的方式为母校校庆献礼,是一位位校友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母校的热爱。同时要感谢为本书的策划、编撰和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正是他们的努力,在校友、学校和学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最后,我衷心祝福亲爱的母校生日快乐,在甲子轮回的新起点砥砺奋进,追求卓越;也衷心祈福所有电机人自强不息,健康平安。
是为序。
原 上海电机学院校长
夏建国
2013年6月于南丹斋
下期预告1.【人物采访】卫平:挥不去的文化情结。作者:卿海龙
2.【人物采访】马配新:成功不需要定义。作者:佚名
采编:李孟辰 |
|